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

[電影]送行者:禮儀師的樂章


會看這部電影是起因於辛意雲老師的推薦。雖然當時《送行者》還沒
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獎的肯定,但是老師對於這部片用心呈現的人生死之
際努力非常推崇,並且建議我們有空可以去看。每次跟老師聚會,都會聊
到最近的表演、電影、時事。辛老師常推薦許多經典給我們,但其實我鮮
少跟隨著老師的推薦走,反而常將自己框在習慣的視界。

隨著最近一些事情的發生,漸漸開始去思考過往不曾認真想過的課題:

“人為何而生死的”
“既然終究得死,為什麼要那麼努力”

過往的日子中之所以不曾認真思考,是因為我在各個階段通常都有目標,
一直都概略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。但是最近一年發生的事情讓我得開始去將
這個想法細化,試圖磨出更具型體的智慧。因外在現實的壓力與內在自我
的提醒讓我開始順著老師的思路走,透過經典與現代生活中的表演與電影
去了解人的生活與愛,並且試著找出自己問題的答案。

看著送行者,讓我想起在大一那年祖母的過世。這是造成我最大心態轉變
的事件。因為這件事情,我開始思考在電子競技運動發展的現實,轉而把
心放回一直有興趣的資訊相關領域,並且陸續做了轉學考與重考的決定,
讓我現今能待在元智資工,並且即將畢業(雖然會延畢)。朝著我的夢想更
進了一步。

人去世通常不會短暫的事件,不會像開關一樣馬上就可以ON/OFF。

對親屬朋友而言,去世的人在生前已是自己生活一部分,當他往生之後如
何讓自己在感情上作調適並讓自己習慣"這個人已經不在了",將是一段很
長時間的功課。

撇開宗教的理論,我想禮儀師這樣一個職業,可以帶給尚在世的人一種儀
式上的暗示,告訴自己:“這個人已經走了,不管他/她生前如何,至少在
最後使他走的順利、莊嚴。在整件事結束之後,也將他該放下了。”

藉著這個過程,可以適度節制生者的哀傷,不至於影響對每個人該做的本業
,也讓生者可以繼續接棒,在人生旅途上繼續展現生命力。


《送行者》能被那麼多人肯定,不是因為它描述了日本的喪葬儀式,
而是它對於電影場景中各個角色在生前死後之情感、生活互動的深刻呈現
,讓許多人能後獲得共鳴。(在140分鐘裡,播放廳中不時可以聽到觀眾的
笑聲、啜泣聲)對這部片來說,真正的價值於此。

在這裡很誠懇的推薦大家去電影院看這部片子。推薦去電影院的原因並不
是我支持正版,而是電影院的環境、音響可以讓人較融入劇情(像我在家
看電影就常常PAUSE去作別的事)。有個可以讓你專心欣賞電影的環境,
相信你會獲得更多,也較不會糟蹋了這部好片。



台灣官方網頁:http://departures.pixnet.net/blog

《預告片》


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

[音樂]民族音樂家阿炳的音樂人生


阿炳
(1893年8月17日-1950年12月4日)本名華彥鈞,中國民間音樂家,江蘇無錫人。他青年時患了眼疾而雙目失明,一生坎坷。失明後,他常身背琵琶,手提胡琴在無錫街頭和惠山一帶演奏,故人稱「瞎子阿炳」、「盲公炳」或「盲炳」。

1950年夏,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、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,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,經過三天的練習,分兩次錄音,共留下《二泉映月》《聽松》《寒春風曲》三首二胡作品和《大浪淘沙》《龍船》《昭君出塞》三首琵琶作品。但阿炳自己最得意的《梅花三弄》因為錄音鋼絲不夠而沒有錄製。後《二泉映月》、《大浪淘沙》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。

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,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,博採眾長,廣納群技,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,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。他的音樂作品,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,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,情真意切,扣人心弦,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。

文字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-阿炳http://0rz.tw/pkmAy















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

[音樂]Symphony


Symphony means "put something together".

當樂團音準、節奏放在一起了,不能忘了最重要還是需要大家將注意力與感情也一起投入!透過音樂去讓身邊的夥伴及台下聽眾瞭解你要訴說的事情。

~ 2009.02.04 林晉名老師

[國樂]十二國風‧犇


第一次在大團中坐那麼前面的位置

第一次在舞台上收到花 (感謝神眉學弟!)

第一次覺得自己整場音樂會都表現不錯!


這真的很棒的一場音樂會,結果比我跟建安預期的好太多了,非常感謝晉名老師帶我們完成了這個目標。

音樂會錄音:http://0rz.tw/ttQgo

特別推薦-穆桂英掛帥: http://0rz.tw/gHloV